世界杯预选赛买球在线原始农业——在原始的自然条件下,采用简陋的石器、棍棒等生产工具,从事简单农事活动的农业。出现时间:大约在距今10000年前,持续约7000年;
传统农业——在自然经济条件下,以人力、畜力、手工工具、铁器等为主的劳动方式,靠代际传承的经验发展,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居主导地位的农业。
现代农业——以保障农产品供给,增加农民收入,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,以提高劳动生产率,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,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,在家庭经营基础上,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,农工贸紧密衔接,产加销融为一体,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。
半个多世纪以来,我国农业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大量使用化肥、农药、植物生长调节剂、动物饲料添加剂等,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、生物多样性减少或消失问题、土壤板结退化和肥力下降问题、食品安全问题,导致农业生产成本增加、效益下降——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。
生态——生物在一定条件下的生存、生活与发展状态:从最差到最好的连续变异,如健康是一种生态,生病也是一种生态(病态)。人们出于美好的愿望,常用“生态”定义美好的事物,如生态产品、生态农庄
农业——根据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,通过人工培育获得农产品的产业。广义的农业指农、林、牧、副、渔五大产业;狭义的农业指种植业,尤其是大田作物种植:粮食、经济、饲料、绿肥作物种植等。
生态农业——按照生态学与经济学原理,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与管理手段,借鉴传统农业的有益经验(西方:完全回归自然),因地制宜地设计、施工、运行、管理的生产系统。生态农业属于现代农业。
古代生态农业自古就有,如被列入世界农业文化遗产的桑基鱼塘至今已有近三千年历史;全国有粮—猪型、稻田养鱼等生态农业模式,还有土壤用养结合的生态理念。
当代生态农业是为解决石油、化学农业的所存在问题而提出的农业经营模式,不是简单的复古,而是其螺旋式上升,如绿色农业、世界杯预选赛买球官方网站有机农业、立体农业、休闲农业、中医农业等。
石油农业——以石油、煤、天然气及其制品为能源或原料,以高投资、高能耗方式经营的大型(机械化)农业。
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——石油农业投入高、能耗高,但效率高,特别是农村劳动力急剧减少的今天,农业机械化不可或缺,生态农业离不开农业机械!
化学农业——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化学肥料、化工产品(杀虫剂、除草剂等)、激素类、调节类、催长剂等来催产、催效,它的实质是化学合成手段在农业上的应用。
化学农业存在着隐藏于食物链的五大“化学杀手”(农药、畜药、有害化学品、重金属、亚硝酸盐)和一大“生物杀手”(残存于动物产品:抗性蛋白),危害人们健康甚至危及生命。
农业部宣称:我国农业已超过工业成为我国最大的面源污染源;2018年,我国出台了“史上最严”的《食品安全法》。——这说明了石油农业、化学农业已经是“穷途末路”!
绿色农业——利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理论,实施农药安全管理技术(IPM)、营养物综合管理技术(INM)、生物学技术和轮耕技术等,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增加农民收入的生产系统。
绿色农业——充分运用先进科学技术、先进工业装备和先进管理理念,以促进农产品安全、生态安全、资源安全和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标,以农产品标准化为手段,推动人类社会和经济全面、协调、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模式。
绿色食品——绿色食品有严格的标准:绿色食品的生态环境质量标准、生产操作规程、绿色食品标准、包装贮运标准。绿色食品完全不用(AA级)或限量使用(A级)化学合成的农药、肥料、食品添加剂、饲料添加剂、兽药及有害于环境和健康的生产资料。
有机农业——在生产中完全不用化学肥料、化学农药、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,而采用有机肥料、有机饲料、有机农药满足动植物生产的需求。
有机食品——①原料来自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或野生天然产品;②整个生产加工过程严格遵守有机食品的加工、包装、贮藏、运输要求;③有机食品的生产、流通中有完善的追踪体系和完整的生产、销售档案;④必须通过有机食品认证机构的认证。
循环农业——或称生态循环农业,运用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物质多层次利用技术,实现较少废弃物、较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农业生产方式。
循环农业——运用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想、循环经济理论与生态工程技术,调整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及其功能,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,严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质的投入和农业废弃物的产生,最大限度地减轻环境污染。循环农业的特点:
生态系统——系统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、影响、作用的组分(元素、要素)构成的整体。生态系统,是以生物有机体为主体的整体。生态系统可小至一个细胞大至整个宇宙,如一丘田、一片林、一口塘、一座院等。
生态系统组成——生物 + 环境。生物组分有生产者、消费者(草食性动物、肉食性动物、杂食性动物)、分解者(微生物);环境组分有物理与化学环境、有机与无机环境等。环境由生态因子构成:生存因子、限制因子、主导因子等。
生态系统结构——时间结构、空间结构、比量关系(结构)、食物结构(食物链、食物网与营养级)。时间结构、空间结构、食物链(网)是生态农业设计的重要依据和基本类型,如反季节农业、立体农业、生态循环农业等。
食物链—— 生物为维持生命活动,必须以其他生物为食物,由食物连结起来的连锁关系称为食物链。食物链一般有3~5个环节:植物、草食性动物、肉食动物 等。食物链是生态农业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。
十分之一定律——动物在取食时,通常只能利用食物的10%,其余90%因呼吸、排泄、选择性食用等原因而被消耗。十分之一定律,是物质多层次重复利用(循环农业)的理论基础。
生态系统功能——物质循环、能量流动、信息传递。物质循环有生物小循环、地球化学大循环,生物小循环又有植物环、动物环、人类环三种。农业生产的过程,就是物质循环、能量流动、信息传递的过程!
生态系统类型——陆地、水域、湿地生态系统;自然、半人工、人工生态系统;简单与复合生态系统;农业、林业、草业、渔业生态系统等。
生态系统特征——有限性、整体性、有序性、整合性(1+12)、离散性(1+12)、动态性(生命周期、世代交替、新陈代谢)。
生态位(龛)——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,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。生态位理论要求特色发展、错位发展,杜绝“千人一面”,避免同质竞争。
生态平衡——生态系统能量、物质输入与输出趋于相等,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。生态农业不需要静态平衡,需要动态平衡,必要时需要打破平衡。
生态农业相关的经济学理论很多,且与生态学原理异曲同工,如协同效应(强强联合)、格雷欣法则(劣币驱逐良币)、边际效用递减(限制因子定律)、棘轮效应(消费习惯不可逆)、边际成本(规模效益)。
投资经济学理论——边际效益递减指资源投入型企业,单位资源投入对产品产出的效用是不断递减的。通俗地讲:刚开始时,收益值很高,越到后来,收益值就越少。限制因子定律、马太效应
生态经济学理论——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,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,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,发展一些经济发达、生态高效的产业。如生态承载力、生态阈值。
行为经济学理论——前景(预期、展望)理论,可归纳为五句线)确定效应:即“众鸟在林,不如一鸟在手”和“见好就收,落袋为安”。在确定的收益和“赌一把”之间,多数人会选择前者。
(5)参照依赖:举例来说,在“其他人一年挣6万元你年收入7万元”和“其他人年收入为9万元你一年收入8万”的选择题中,大部分人会选择前者。
消费经济学理论——棘轮效应认为消费习惯形成后有不可逆性,易于向上调整、难于向下调整。尤其是短期内和高收入阶层群体,棘轮效应更加明显。
生态农业需要天时、地利、人和,涉及到产前、产中、产后和种植、养殖、加工等,是一门非常复杂的事业,需要掌握的农业科学理论与方法特别多。
土壤科学——用养结合,施用有机肥,种植绿肥、豆科作物、饲料作物。特别要注意土壤生态环境治理,如土壤重金属超标、农药残留、白色污染(农用薄膜残留)。有志从事绿色农业、有机农业开发者,必须首先弄清土壤生态环境。
水利科学——农业气象与气候知识、洞庭湖水文知识,特别关注水环境,如面源污染、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。从事绿色农业、有机农业者最好选择丘陵山岗,建立园区相对独立的水分循环系统,避免外部水源(生产、生活污水)的干扰。
沼气科学——动植物废弃物的处理、物质多层次利用的一个好办法,就是沼气。生态农业开发者应掌握沼气池建设、管理、安全使用等技术,谨防园区(系统)外部有害、有毒物质进入沼气池(因为沼液、沼渣还会进入种植、养殖环节)。
植物科学——主要有植物学、世界杯预选赛买球官方网站植物生理学、植物生物化学、植物保护学、植物育种学、作物种子学、作物栽培学、农业气象学等,特别是作物清洁生产技术。
动物科学——主要有农业动物饲养和家禽、家畜、鱼病防治等理论,尤其是清洁化养殖和饲料科学,如饲料青贮、世界杯预选赛买球官方网站有机饲料开发、动物排泄物清洁化处理等。
加工科学——主要有粮油产品、肉制品、蛋制品和鱼类加工等原理,还有鲜活农产品的贮运销售、土特农产品的初加工,特别是绿色食品、有机食品标准。
特别提醒——任何一个农村新型经营主体(家庭农场主、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等)不可能,也不必要掌握上述各种知识。生态农业开发者必须学会借智、借力发展,组建有不同学科背景的企业人才团队,或直接与高等学校、科研院所合作。
时空结构——这是一种根据生物种群的生物学、生态学特征和生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而合理组建的农业生态系统,使处于不同生态位的生物种群在系统中各得其所,相得益彰,更加充分的利用太阳能、水分和矿物质营养元素,是时间上多序列、空间上多层次的三维结构。具体有林地、农田立体间套模式,水域立体养殖模式,庭院立体种养模式等。例如:立体农业
食物链型——这是一种按照农业生态系统的能流、物流规律而设计的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。上一个生产环节的产出是下一个生产环节的投入,使系统的废弃物多次循环利用,从而提高能量的转换率和资源利用率,防止农业废弃物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。有种植业内部、养殖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模式,种养加工三结合的物质循环利用模式等。例如:循环农业
综合类型——时空结构+食物链型。这是时空结构型和食物链型的有机结合,使系统中的物质得以高效生产和多次利用,是一种适度投入、高产出、少废物、无污染、高效益的模式。
农业部从全国数百种生态农业模式中,重点推介“十大”生态农业模式:北方“四位一体”生态模式、南方“猪—沼—果”生态模式、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模式、农林牧复合生态模式、生态种植模式、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、生态渔业模式、丘陵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利用型生态农业模式、设施生态农业模式、观光生态农业模式。这十大模式中,有“八大”模式可应用于南方,包括洞庭湖区的生态农业开发。
利用上述生态农业模式,结合湖南省(洞庭湖区)的特点,建议以“沼气”为中心发展生态农业,如“猪—沼—菜(果、鱼)模式”;以种植业或养殖业为核心发展生态农业,如“种(饲料)—养—加”的生态农业、“桑基(麻基)+鱼塘”生态农业,沅江有人致力开发“麻猪”并已成功注册商标;以林为主的“林—种—养”生态农业。
政策问题——生态农业开发涉及面广,尤其是土地流转、水利建设、环境治理等,需要政策的特别扶植,但我国农业普惠性政策很多、很好,有关生态农业的特惠性政策不多,有待进一步完善。
理论问题——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、经济学原理为依据的理论科学,但生态学与经济学分属两大学科门类、没有交叉融合,造成了生态农业的理论苍白:应该建立基于系统论、信息论、控制论的农业经济理论。
技术问题——生态农业是以农学、林学、畜牧学、畜医学、水产学、环境科学、资源科学、社会科学等为基础的应用科学,但可惜的是:相关技术没有科学集成,在生态农业开发只能是“头痛医头,脚痛医脚 ”。
人才问题——虽然号称“生态农业专家”、“生态农业企业家”者不少,名副其实者有多少?我国有110个生态农业示范县,农村、农民生态农业实践轰轰烈烈,理论、技术研究滞后,高技能专门人才培养更是薄弱。
服务问题——生态农业开发需要种子、肥料、农药、信息、技术、信贷等支持,但有机肥料、有机饲料、有机农药的开发力度不够且效果不佳,特别是信贷难度大,生态农业从业者陷于缺项目、缺资金、缺人才的窘境。
认知问题——人们常将绿色产品、有机产品、生态产品混为一谈,AA级绿色产品和有机产品禁用化肥、农药、生长调节剂、饲料添加剂,A级绿色产品限量使用(必须符合国家标准),生态农业适量使用,强调“无公害”。
分布问题——生态农庄被普通的、被污染的农田包裹着,就像一座座“孤岛”或“碉堡”分布在广袤的田野上,因外部环境太“脏”,内部“干净”的生态农业园区难以甚至无法独善其身。越“脏”的城郊、公路边,生态农庄越多!
模式问题——设计千篇一律,生态模式雷同,缺乏个性特色。如休闲农业都是“老三样”(吃饭喝酒、钓鱼、打牌)、半年忙碌半年闲。如何把“半年闲”的文章做好,是生态(休闲)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须迈过一道“坎”。
总而言之,生态农业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。中国生态农业起步晚,发展快!成绩巨大,困难不少!应该进一步加大生态农业的示范推广力度,将生态农业变成全民行为、自觉行为!只有这样,才能形成集传统农业、石油农业、化学农业的优点,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。
复合生态模式将成为主流——生态农业开发初期,以种植业、养殖业或种养结合的模式为主,现已发展为多业态复合生态模式。如以沼气为中心的种养复合生态模式、以养殖为中心的“果、菜、鱼”复合生态模式。
绿色农业开发将成为主导——生态农业倡导新型生产经营模式,却没有经认证的生态农产品,越来越多的生态农业从业者开始重视绿色农产品、有机农产品的开发,从而带动农业(种植业、养殖业)的转型升级!
丘陵山冈开发将成为重点——丘陵山岗处于水土运动的源头,土壤、水源受外部(如上游)环境的影响较小,具有生态农业,尤其是绿色农业、有机农业开发得天独厚的优势,势必促成生态循环农业的弯道超车。
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湖泊,又是我国第二大粮仓。湖南省号称“鱼米之乡”,得益于洞庭湖;湖南省能够粮食“自给自足”,得益于洞庭湖,得益于洞庭湖人们的奉献!中国生态农业的开发,洞庭湖不可或缺。
洞庭湖的水多是“福”,但对生态农业(尤其是绿色农业、有机农业)开发而言是“灾”也是“害”!其次,洞庭湖从不缺水;其“灾”是水灾,其“害”是水体污染,特别是面源污染、农药残留、重金属污染受制于四大水系。
洞庭湖不光有水,同样有山。生态农业既要在水上下功夫,又要在山上做文章!在水上可以发展生态养殖业(鱼、虾、蟹),在山上可以发展绿色、有机农业,关键是阻断污染物进入生态农业生产链,如利用丘陵山区的地下水,避免因湖水污染而造成绿色产品、有机产品不达标。
洞庭湖是“鱼米之乡”,生态农业就应该把“鱼”和“米”的文章做足,湖南“金键米业”和“洞庭水殖”要充分发挥龙头作用,当地农村新型经营主体也应主动融入大型农业龙头企业。如种植“农垦58”、再生稻
洞庭湖有大量的“湖洲”和“荒滩”,有极具地方特色、鲜美可口的“芦笋”和“藜蒿”等野菜;洞庭湖是我国著名的“苎麻之乡”,有百年品牌“麻香糕”等副食,近年正在开发“麻香猪”等品牌。这些都是生态农业发展的资源。
洞庭湖处于武汉、长沙两大城市之间,交通越来越便捷,可进一步发展以特色“饮食”和“观赏”为中心的生态休闲农业,如赏花(油菜花)、观鸟(候鸟)和吃鱼(银鱼、甲鱼)、吃鸭、吃蟹等。